新京报2015年度好书·3月榜——我的终极幸福与疯狂
微信ID:ibookreview
『与269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当图书成为武器 : “日瓦戈事件”始末》 作者:彼得•芬、彼特拉•库维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对于帕斯捷尔纳克来说,《日瓦戈医生》可谓其毕生最重要的作品,他在这本书中所倾注的精力与心血,决非此前的作品所能比拟。正因如此,当国内出版受阻时,他才将书稿交给国外出版商,由意大利版到德文版,由法文版到英文版。其中,苏联官方机构在出版之前竭力阻拦,《日瓦戈医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组织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多次批判,导致帕斯捷尔纳克公开“认错”并拒绝领奖。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只是赞助了本书的俄文版出版,并尽力将其传播到俄国本土。所谓“图书成为武器”,只是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中不起眼的一个小插曲。
在这一故事中,苏联官方进退失据,脸面丢尽。拒绝出版该书在前,批判帕斯捷尔纳克在后,激起的却是苏联读者对本书强烈的好奇心。正因为官方压迫,帕斯捷尔纳克成为了一个道德受难者,博得了国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与同情。而本书俄文版1989年的面世,无疑标志着人类尊严的最后胜利。(文 | 张弘)
《拷问法国大革命》 作者:雅克·索雷 译者:王晨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迄今为止,有关法国大革命研究的著作已是汗牛充栋。柏克、阿克顿、米涅、托克维尔、勒费弗尔、克鲁泡特金……从政治学家到历史学家,竞相加入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和阐释。雅克•索雷展现了史学家们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洗清了覆盖于大革命之上的意识形态尘垢,让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以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有关法国大革命观念的演变,也得到了清楚的罗列。或许,在经由本书的拷问之后,读者对于现有的所有法国大革命的叙事都不满足——而这可能正是作者的目标之一。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有关这一事件的阐释将继续下去。雅克•索雷的拷问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但决非这一研究的终点。(文 | 张弘)
《心为身役:苏珊·桑塔格日记与笔记》 作者:苏珊·桑塔格 译者:姚君伟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她的身份多栖,她的性格多面,她的世界多彩,她的命运多舛。”人们这样评价这位“美国最聪明的女人”——苏珊·桑塔格。作为评论家、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制作人和政治活动家,桑塔格的一生见证了人生如何成为一种令生命更加丰富的活动。她每一本著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在她去世十年之后依然在延续。自2008年由其子戴维•里夫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记首卷《重生》出版以来,我们就期待着下一卷的面世。这本记录1964-1980年桑塔格成年时期的日记,充斥着她直面自我矛盾并与之交锋的激荡。戴维·里夫说,即使走在政治和道德的觉醒之路上,他的母亲内心也经常受伤。而这本日记的使命,可能就在于进一步窥视桑塔格的内心。(文 | 柏琳)
《最佳欧洲小说II》 作者:黑蒙 编 译者:李文俊 等 版本:译林出版社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小说死了吗?”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我们的耳边时常响起这样的争论。这个疑问句透露出来的信号,是当下对小说这种体裁的丰富性和生命力的迷惘。诚然,不同时代对小说的理解和界定是不断变化着的,但有一点是永恒的——好的小说是我们与广袤的人类经验保持联系的最好方式。《最佳欧洲小说II》无疑做到了这一点。这套书延续了上一套的理念,把“最小空间中最多样性”的欧洲文学摊开来,这不仅是小说爱好者的一场流动盛宴,它更关乎生活的本质,你看那些日常化的主题:爱、孩子、家庭、欲望、工作、罪恶……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却可以不断向下挖掘,直至挖到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体验。(文 | 柏琳)
《秋籁居忆旧》 作者:成公亮口述、严晓星执笔 版本:中华书局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我最喜爱成公亮先生所操《酒狂》一曲,细腻多变的风格之外——这是广陵琴派的一大特点——又飘逸洒脱,情绪盎然,从琴音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位借酒佯狂的隐君子,琴音渐归于无,大概是他抱琴酣睡去了。听琴曲,读《秋籁居忆旧》,可以说是最好的配套。这本书是成先生的口述回忆录,从童年讲到上海音乐学院求学的时光。一位古琴家的学生时代,既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源头活水,也是艺术与政治在时代河面上碰撞、激荡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耽于记录历史,亦饱含学术见解,值得精读。(文 | 吴亚顺)
《万物:创世》 作者:延斯·哈德 译者:王遥路、陈亮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5年4月 | |
推荐理由:《万物:创世》是一本十分诡异且相当恢弘的奇书,作者用2000幅手绘漫画讲述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前夕的140亿年历史,算下来每张图要讲700万年的故事,光是想想就挺酷的,它挑战了我对宇宙史的全部想象力。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捷克大师泽兹德涅克·布里安远古画风的影子,但作者延斯·哈德的笔法更加野心勃勃,同时也具有现代漫画的幽默气质。在每一页书里,知识的密集程度比我所见纷繁符号的密集程度更甚,作者灵活自如地将宇宙学、物理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概念与知识融入笔端、娓娓画来,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耐读漫画书。再没有什么比一本充满真相的书更可怕,也没有什么比一本充满诗意的书更可爱,看过这2000张图,你会更加清楚,生命是一种现象,人类的诞生是无数偶然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在宇宙第三旋臂边缘这颗淡蓝色行星上生活的碳基生物人类来说,除了心怀敬畏,实在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文 | 黄月)
《性的起源 : 第一次性革命的历史》 作者:法拉梅兹·达伯霍瓦拉 译者: 杨朗 版本:译林出版社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性是私事”,这个说法早已深入人心。但大概鲜有人知道这种观念在欧洲历史上却是从启蒙运动才开始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前,性在西方是被宗教所规训的,伴随的是公共惩罚。在人类历史上,压迫的力量和表达的力量总在相互角逐,作为观念的“性”置于历史中也不例外。所以,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性观念的变化在欧洲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性的起源》就是一部描述性观念及性行为世俗化转变这一重要变迁的、关于“性的历史”的书,这本书具体地把性观念的革命置于各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潮流的语境里。作者法拉梅兹•达伯霍瓦拉说,这本书的写作实际上源于他试图理解我们目前的性观念与西方历史大部分时间内流行的性观念之间的深刻断裂。相信阅读它,一定能够帮你理解一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本既疯狂又有趣的书。(文 | 伍勤)
《哲学家死亡录》 作者:西蒙·克里切利 译者:王志超、黄超 版本:商务印书馆·上海三辉图书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说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传说将自己闷死在了牛粪里;因“实证法”而在宗教统治年代享誉盛名的培根,死在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评估冷藏的效果,在伦敦大街上往一只鸡体内塞满雪后死了……哲学家死亡的历史可真是一个个充满离奇、疯狂、倒霉、痛苦、魔幻现实和黑色幽默的故事。比起他们所思考的严肃主题,他们的死亡显得滑稽又荒诞。本书作者克里切利本身就是个哲学家,他试图从这些哲学家面对死亡的态度来理解他们的思想,也用这种有趣的方式梳理了一遍哲学史。作者在看似通俗的写作中,严肃地思考了哲学对解释人类生存时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否能够真正提供疗效。就像他在书中所说:“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关的事实,我们对于人生难免一死这件事便觉得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非是给人生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不死的渴望中解脱出来。”(文 | 伍勤)
《抚顺故事集》 作者:赵松 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除了书的名字,《抚顺故事集》似乎和抚顺这个城市没有什么关系——哪怕抚顺人能从赵松粗粗的勾勒中寻找到一处处城市地标,但对于绝大部分读者而言,抚顺二字是不重要的,我们只要知道东北这个意象就够了——那代表着过往,代表着衰朽。这很像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我们不需要小镇的名字,只需要知道它属于美国的西部,身上交织着往日的荣光与今日的衰败。
所以,《抚顺故事集》是一部关于时光的衰朽之书。那些从八十年代记忆中走出来的人物,在日子中慢慢熬煎,最终变成薄薄的,赵松笔下的一页纸。就像抚顺这个城市,在煤被挖走之后,城市内外剩下的空荡荡的,巨大的空洞一样。但即便如此,赵松的抚顺人物仍然是温暖的,他大概是努力要给这记忆中的城市一点温情,不过,我们最终能够看到的,只能是一抹冬日夕阳晚照的暖色调而已——没有温度,正是赵松笔下的人间真相。读完这本薄薄的书,我们忍不住要想起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文 | 涂涂)
《艺术的力量》 作者:西蒙·沙马 译者:陈玮、黄新萍、王炯奕、郑柯 版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好吧,可是艺术到底有什么意义?”在《艺术的力量》的序言结尾,西蒙·沙马抛出了这个经典的问题。这可能是很多对艺术并不厌烦但也并不热爱的普通人会在内心里嘀咕的一个问题,他们或许也会在旅行时跑去大英博物馆,跑去卢浮宫,跑去大都会博物馆里转上一圈,表示自己来过了,然后继续奔向打折的时装和漂亮包包,这当然没有错,可是艺术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继续细化,比如读一本小说有什么用?看一幅画有什么用?去听一场音乐会又有什么用?这些东西不能吃喝亦无法消遣。
《艺术的力量》的成书是基于BBC的同名纪录片,作者英国学者西蒙·沙马并没有单纯将纪录片的台词照搬,而是将其中的内容改编得更适合阅读,同时加入拍摄时的花絮,读起来流畅有趣。书中一共涉及了八位艺术家:卡拉瓦乔、贝尼尼、伦勃朗、大卫、特纳、凡高、毕加索、罗斯科,这八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各自的人生版图中都有非常戏剧化的部分,戏剧化也成为了沙马在书写时的一条线索。在八位艺术家中,沙马对罗斯科的描写投入的情感最深,因而阅读起来也最有力量。罗斯科喜欢用“深刻”形容自己的作品,这也可以扩展对所有经典艺术的描述。
但是在这本书中,沙马并没有直接回答艺术到底有什么意义,他抛出问题,希望人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找艺术中的力量。当今天的外在世界越来越努力拉着我们往更浅显、更平面化的方向奔跑的时候,艺术的存在是一种反作用力,告诉我们,“深刻”或许才是能够经受住年岁考验的好东西。(文 | 姜妍)
《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 作者:安野光雅 译者:罗亚星、果露怡 版本:新星出版社2015年3月 | |
推荐理由:看过绘本大师安野光雅的画的人,都会对他笔下的世界赞叹不已,无论是他的《旅之绘本》,还是《儿童的四季》,亦或是给低幼儿童所绘的无字书《数一数》,安野光雅的淡雅水彩都呈现出一个圆融完满的世界,这是安野光雅自己的世界,一看就是他的色彩,他的气息,他的语言,携带艺术家独特的基因。《绘画是一个人的旅行》是安野光雅极具回忆录性质的散文,在这些文字中,你大概能够明了,我们所目睹的安野光雅的世界是如何构成的,走过日本的昭和、平成两个时代的画家如何在绘画中找寻那跨越时间的意义。安野光雅说:“只要能画画,做一棵水草也没什么不好。“没有如此的爱,恐怕无以成就真的艺术。(文 | 李昶伟)
《人类学》 作者:康赫 版本:作家出版社2015年2月 | |
推荐理由:小说家康赫133万字的的长篇小说《人类学》有着十九世纪——小说世纪的雄心:在小说中追摹一个时代的身影,在语言的丛林中记录下数百号沉浮于时代的人。大概所有的小说家都有想书写自己所处这个时代的兴奋,乃至书写人类社会,如何书写是个亘古难题,难是因为如此切近,如此血肉黏连,但小说的殊胜之处恐怕也在于它描述、刻画的价值在阐释的价值之上。康赫在《人类学》中动用了各种技艺刻画九十年代群像,以戏剧导演的才能不动声色地记录下一幕幕场景,直至内心意识流。也许,这是真正考验文学批评家的时刻。(文 | 李昶伟)
本文系独家稿件,编辑:小井,转载请联系书评君,需标明来源及ID。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女权主义 | 年度好书 | 二月好书 | 曾彦修 | 民国吐糟 | 怪书 | 弟子规 | 特朗斯特罗姆 | 拉斯普京 | 顾城的帽子 | 余秀华 | 李银河 | 狼图腾 | 野生摄影 | 二十四节气 | 村上春树 | 伍迪·艾伦
新京报书评周刊
ibookreview
投稿&合作邮箱:ibookreview@163.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评君的小铺
刘瑜设计笔记本(附刘瑜推荐给女儿的书单)或康赫小说《人类学》毛边本(仅5本),数量有限,欲购从速哦~